化夏化学:让实用科技成果落地开花

  ——吉林石化研究院创新发展纪实

  11月2日,吉林石化研究院召开视频会,介绍了其集中科技优势、创新思路,一手抓科研项目开发,一手利用科技服务为企业创效,仅通过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一项,就为企业增效1003.3万元。

  据吉林石化研究院院长王勋章介绍,在新形势下,如何紧盯市场和企业发展需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将科技打磨成创效利器,是科研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

  2020年,该院累计开展科研项目27项,其中吉林石化科技瓶颈攻关项目3项、中试技术开发项目5项、小试研究项目14项、软课题5项,部分成果已经转化成真金白银。

  破解生产瓶颈、节能降耗是化工装置的永恒主题。该院集中科研力量进行技术攻关,找出效益流失点和能耗出血点,推动生产装置由稳定运行向经济运行转变。

  了解到吉林石化苯乙烯装置综合能耗较高后,该院立即组织科技攻关团队,实施节能优化项目攻关,先后完成苯乙烯装置乙苯分离和苯乙烯分离两个单元工艺物料数据和22个中控分析点的全组分分析数据收集工作。他们通过流程模拟技术,建立苯乙烯装置乙苯分离单元和苯乙烯分离单元的基础理论模型,开展模型优化研究,提出优化操作方案。其中,苯乙烯装置分离塔优化方案实施后, 每月较同期节约中压蒸汽量1041.6吨,节约蒸汽费用16.67万元。

  同时,该院还完成MIBK装置、异丁烯/聚异丁烯装置的建模,提出了3套装置优化操作方案。采用优化后的工艺条件,装置降低蒸汽消耗0.47吨/时。

  污水处理生化系统模拟优化研究也是保护环境的科研项目。该院技术人员补充污水厂生化进水和各厂14股排放口废水数据,完善水质特征化参数数据库;形成污水生化单元8个曝气池的污泥特性数据库和工艺参数模拟优化研究,考察出水COD、TN、TP随各参数的变化规律,确定最佳运行参数。优化后的模拟运行效果与工厂实际运行效果比较,曝气量减少30%,污泥回流比减少35%,排泥量减少10%,且生化出水水质不受影响,环境效益十分明显。

  不仅如此,科研人员还本着“西瓜要捡,芝麻也不能丢”的理念,对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或环境效益的项目及时立项攻关。甲酸钠是环保型融雪剂的主要成分,为实现效益最大化,研究院科研人员利用现有资源,根据甲酸钠产品的特点,针对甲酸钠粉末产品成型进行了大量探索试验,使环保型融雪剂冰点在原有-16℃的基础上降低了4℃~6℃,满足了东北机场对融雪剂的使用要求。他们还确定了融雪剂的成型造粒方法,进行了化冰能力测试,使产品达到融雪剂国家标准要求。样品经吉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相关物性测定,各项检测结果均达到了环保型融雪剂的要求。

  “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为企业产品质量保驾护航,不仅检验了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是我们以科技创效的重要手段之一。”该研究院科研科副科长田月说。截至今年10月末,该院科研人员先后为炼油厂、乙烯厂等十余家单位共计提供产品分析测试服务180余次,分析测试样品1344个,提供有价值数据4199个,建立分析方法5个,间接创效100.9万元。

  “我们还进行了万吨级纤维素燃料乙醇成套技术开发、1万吨/年EBA装置成套技术开发以及玉米纤维产乙醇技术研究等项目,为公司可持续发展积蓄科技后劲。”王勋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