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染料行业协会:坚持创新发展,确保产业链安全稳定发展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的发布实施,可以指导各地工业和信息化管理机构和生产企业,有目标、有实效地推进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凝聚各方力量,助力制造业企业加快创新步伐,提升精细化工绿色安全生产水平,进而在短期内能够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增加高端产品的供给,确保产业链安全稳定发展。

染颜料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精细化工的产品种类众多,产品附加值高,直接服务于高科技各领域。伴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精细化学品的应用领域仍在不断扩大。世界发达国家把精细化工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可以说精细化工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化工发展水平。

《行动方案》的发布实施,可以指导各地工业和信息化管理机构和生产企业,有目标、有实效地推进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凝聚各方力量,助力制造业企业加快创新步伐,提升精细化工绿色安全生产水平,进而在短期内能够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增加高端产品的供给,确保产业链安全稳定发展。

染料工业对国民经济各领域具有重要的配套和支撑作用。“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染料工业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纺织染色用原料,而是各个应用领域的配套产品,迫切需要向高端化发展,跟上各应用领域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染颜料行业的创新发展势在必行。

染颜料涉及国民经济90%以上的应用领域,特别是应用于新兴产业,如用于太阳能电池、液晶、喷墨、光刻胶、差异化、功能化新型纤维、原液着色等领域的新型功能性染颜料,新型纤维着色以及低游离芳香胺、低游离多氯联苯、不含重金属元素、满足纺织品生态安全的高性能生态友好型染料、颜料产品的技术创新,对整个行业的创新发展影响深远。《行动方案》的出台将推动我国染颜料产业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坚持创新发展,强化关键技术供给

目前,染颜料行业产能扩张达到阶段性顶峰,部分产品产能过剩。长期积累导致染颜料产品处于中端、部分产品处于低端,自主开发的产品、技术或装备欠缺,高端产品缺乏,行业进入了结构调整通道。另一方面行业整体同质化竞争严重,高附加值、差异化、功能化发展相对较弱。

为此,《行动方案》聚焦染颜料行业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强调技术创新,提出了突破关键技术、推进传统产业以高端化延伸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打造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的产品体系的任务。

一是围绕染颜料的全产业链,新材料、新兴领域,开展功能性染颜料、环境友好型染颜料等一批关键技术攻关。二是面向国防安全、防伪领域要求,推进工艺技术升级和产业化。三是面向安全技术、绿色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等提升工程,推进连续硝化、连续加氢、连续重氮化、微通道、管道反应等技术的放大应用示范,促进染颜料行业绿色发展。

中国染料工业协会将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补短链,大力推进新领域、新材料急需的染颜料的科技创新。一是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装备,强化技术支撑。二是在行业内选择有条件的企业及科研院所建立合作,不断提升行业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化实施进程。三是做好染颜料关键技术的成果鉴定与评价。对于具有创新性的染颜料生产技术,针对所处的研发与产业化阶段,做好成果鉴定和评价服务工作。四是做好技术转移工作,对拥有技术且有意开展技术转移的企业,积极为其寻找技术合作单位,推广染颜料新技术,满足纺织印染工业新工艺、新纤维、新的染整工艺技术所需的染颜料。

促进融合发展,拓展下游应用合作

中国染料工业协会将坚持需求导向,大力推动上下游产业融合。一是积极探索新模式,搭建染颜料生产企业与新兴领域,如:太阳能电池、液晶显示、彩色滤光片、光刻胶等光电子材料,医学诊断、靶向药物等诊疗等高新技术领域相互交流的平台,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二是推动染颜料企业与用户建立上下游合作机制,提供配套染整工艺和相关技术解决方案,提高产品应用技术开发和服务水平。三是将实现产业化但还未被市场推广的染颜料新产品推荐纳入工信部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

中国染料工业协会将坚持持续创新观念,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中鼓励方向,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在高端化、绿色化等方面提升染颜料的供给质量,丰富供给种类、培育创建品牌、持续增强市场综合竞争力,确保14亿人民生活需要。为石化化工行业的碳达峰碳中和、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践行绿色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中国染料工业协会将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一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指导下,探索适合我国产业特点的染颜料产品质量、能源消耗限额、碳排放核算等标准体系建立行业统计制度,为碳减排工作夯实统计基础。二是推动建立染颜料碳排放的评价方法、产品标准、技术标准,逐步建立健全标准体系。为石化化工行业的碳达峰碳中和、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来源:中化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