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夏化学:国际合作:双向奔赴 互利共赢

  2024年,在国际合作领域,中国石化行业与世界双向奔赴、互动频繁。

  2024年1月18日,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首批装置竣工暨热塑性聚氨酯装置落成典礼在湛江举行。继2022年9月巴斯夫湛江基地首套装置——工程塑料装置正式投产后,基地第二套装置——热塑性聚氨酯装置当日正式投产。至此,巴斯夫湛江基地首批装置建设顺利完成。在典礼上,巴斯夫亚洲大型项目总裁林汉平表示,尽管存在不确定因素,但巴斯夫依然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将坚定不移在中国和中国市场共谋发展,长期扎根在中国。

  2024年4月22日,沙特阿美宣布收购恒力石化有限公司10%的股份,并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沙特阿美下游业务总裁穆罕默德·卡塔尼表示:“这份谅解备忘录为我们扩大全球下游业务提供了有力支持。我们期待着建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视中国为重要市场,并对在华业务发展前景感到兴奋。”

  2024年9月8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我国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清零”。出台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促进了国际合作、互利共赢,也使得2024年中国石化行业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重仓中国,投资中国市场,已成为海湾资本以及全球优质石油化工资本布局的重点之一。国际资本正将更多目光投向东方,持续加码布局中国市场,表明外国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

  在对外合作方面,中国石化行业继续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主动实施“走出去”战略,重点围绕境外投资并购、国际工程、区域营销、自营出口等领域逐步拓展海外市场,加大海外布局,并取得了卓越成效。

  以油气为代表的能源合作一直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主力军、排头兵。“一带一路”集中了中东、中亚和俄罗斯、非洲、南美等区域重要油气生产国。目前,我国已构建起基本覆盖全球重点区域的全球油气投资与生产网络。40多家石油企业在中东、美洲、中亚和非洲等地的60多个国家拥有200多个油气勘探开发项目,基本建成了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美洲、亚太五大海外油气合作区,拥有9个千万吨级油气田和10多个200万吨以上级油气田,建成了中哈、中俄、中缅和海上四大油气战略通道。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油气投资占我国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投资总额的18.5%,其中石油领域占9.6%,天然气领域占8.9%。这为促进国家能源安全、推动构建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带一路”并非中国的“独角戏”。比如,中国石油在伊拉克哈法亚项目合作开发上,作业者是中国石油,其他合作方还包括法国道达尔、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和伊拉克石油销售公司,是一个典型的“共商共建共享”式合作。在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过程中,中国能化企业积极参与共建国家的能源投资和建设,从大基建项目到“小而美”民生工程,为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作出了重要贡献,让参与共建的各国获得可感可触的实惠。

  除了油气行业,中国轮胎企业在全球市场也积极布局。2024年9月13日,中国轮胎企业的首个欧洲工厂——玲珑国际(欧洲)有限公司在塞尔维亚兹雷尼亚宁正式量产,这意味着玲珑轮胎“7+5”全球战略的成功落地。目前,玲珑轮胎又宣布启动欧洲玲珑二期扩建项目,总投资额达6.45亿美元。二期扩建项目完成后,该公司将新增全钢以及非公路各类高性能轮胎100万套,并新增光伏发电、轮胎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架构国际化ESG发展体系。

  中策橡胶、森麒麟等中国轮胎企业也加大出海步伐。2024年,中策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更新招股书,拟募资在泰国增资建设高性能子午胎项目,其中豪掷11.84亿元开启海外扩张新篇章;森麒麟董事长秦龙宣布,其摩洛哥工厂首批轮胎产品也正式下线……

  “一带一路”正不断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务实合作机制,完善新兴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机制等。在此背景下,中国石化行业将不断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来源:中国化工报